自2003年起,丽江境内千亿级别的6座金沙江梯级电站建设先后启动,到2014年左右,电站建设收尾转入运营阶段,当年实现发电221亿千瓦时,产值40亿元,成为丽江工业的新亮点。但同时,由于电站建设投资大幅回落,能源优势未能延伸为后续产业发展优势,导致地方经济断档失速、增长乏力,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2014至2016年左右),我们称之为“后水电”时期。
“后旅游”时期是一个全新的假设性、阶段性经济现象概念,即指丽江经济在旅游比重过大,工业支撑不足,“荷兰病”“资源诅咒”、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转型升级等经济规律客观存在的大背景下,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旅游消费需求抑制减少等事件影响,一系列不利因素的相互叠加和增强放大,有可能会使以旅游占绝对主导的丽江经济再次面临新的困难时期——暂称为“后旅游”时期。“后旅游”时期丽江旅游的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累积于旅游业自身内部,可以由旅游业界自身加以解决完善的问题。如整治低价游、铲除零负团费,建立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开展信息化智慧旅游项目,进行业态创新,开发新产品新线路,改革创新古维费征收方式等;二是存在于旅游业外部,与旅游紧密相关,必须由旅游之外的外力要素协同联动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应对丽江坝区“水危机”,打造“全域旅游”,建设“宜游宜居宜业”城市;,解决支柱产业单一、经济规模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由于丽江“后旅游”时期面临的困难多、任务重、要求高,因此,预计初步好转不难,但彻底“走出”的挑战较大。能否顺利走出“后旅游”时期的关键,不取决于旅游业自身,而在于旅游业和新型工业间能否形成“两手抓两手硬”的均衡发展格局。
为什么旅游城市更需要重视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是优化升级版的工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等特点,因此,能成为旅游城市绿色、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完美拼图”。旅游业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具有启动门槛低、资源消耗少、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加快发展的新选择。在旅游发展初期,为突出“旅游优先”和“旅游至上”地位,很多地方还曾经误解过旅游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当前,工业和旅游逐渐由对立走向统一,形成了“相向而行”,共建“宜游宜居宜业城市”的新发展趋势。如果说旅游城市重启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补课”,解决旅游业跛脚走路的“硬伤”问题,那么工业城市重视旅游则是补“缺憾”,行锦上添花之实。相较而言,补“硬伤”比补“缺憾”难度大;工业反哺旅游“易”,旅游反哺工业“难”;先发展工业后发展旅游业“易”,先发展旅游后发展工业“难”;不发展工业则“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第一,旅游城市必须发展工业的思想尚未被多数人接受;第二,旅游城市工业基础薄弱且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旅游“挤出效应”影响工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发展;第四,旅游城市弥补工业“短板”应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发展的要求更高。
1999年,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经济发展的真实含义,不是一个或几个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增长,而是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这对旅游城市尤有指导意义。实践也证明,虽然旅游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但那些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地方却反而获利甚少。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在《资源型旅游地增长极限的理论模型》中特别提到,“这类旅游地虽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成功获得了‘第一桶金’和巨大声誉,但其经济却反而陷入了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困境’,使其他产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反过来又影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地被锁定在‘非最优’发展模式中。”由此可见,一些地方希望简单地按下“旅游快捷键”,实现所谓的“跨(去)工业化”发展,看似美好,实无可能。比如丽江,纵使旅游业已取得了极大成功,但至今依然面临着“名气大、实力小;资源多、发展慢;山水美、贫困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这不是单靠旅游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有关。
均衡发展才有出路。当前,多数旅游城市发展慢、实力弱是不争的事实。如2018年,拥有九寨—黄龙和大熊猫栖息地2项世界自然遗产的阿坝州GDP为306亿元,位居全省倒数第二;拥有黄山、西递镇两项世界遗产的黄山市GDP为660亿元,排名全省最后;张家界市GDP为497亿元,仍排全省末位。即便是处于开放前沿的海南省三亚市,同邻近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工商业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之相反的例子,2017年,世界旅游与旅游理事会评选全球发展最快的旅游城市,前10名都在亚洲,重庆、广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包揽前5名,深圳位列第8,但厦门、昆明、桂林、黄山等知名旅游城市却无一入围。说明亚洲城市特别是国内一线城市已悄然站在了全球旅游业增长的最前沿,前景看好。同时,也充分证明,综合实力强的城市具有更强的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单靠旅游不可能走远,惟有重视工业,均衡发展,旅游城市才能拥有更好的出路和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苏州和苏州旅游
在国内众多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苏州和苏州旅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江苏省苏州市依托背靠上海、位居长三角核心圈层的独特优势,以有限的资源条件创造了经济规模效益与直辖市(上海)、重点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并肩看齐,让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相形见绌的发展“奇迹”。据统计,2017年,苏州市GDP为1.73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下同)第7名;财政收入1908亿元,位居第6名;A股上市公司104家,位居第5名;发明专利申请4.58万件,授权量1.16万件,均位居第4名;进出口总额2.14万亿元,出口1.27万亿元,位居第3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万亿元,位居第2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地级市第1名。2018年,苏州市财政收入2120亿元,比广州高500亿元,人均GDP达17.4万元,比上海高出近4万元。在旅游方面,苏州拥有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和丝绸档案世界记忆遗产,是“一市三遗产城市”和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2018年,苏州市有苏州园林、周庄古镇、同里古镇、吴中太湖、金鸡湖、沙家浜·虞山尚湖等6个5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8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18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位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3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以上可见苏州旅游的实力之强、成绩之大,即使如此,在苏州市整体经济盘子中,旅游甚至连“主打菜”都算不上,其GDP比重不到7.5%,远小于工业和整体服务业(几乎各占半壁江山),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旅游业占GDP总量比重为11.05%)。但换一个角度讲,长期高度重视工业,均衡发展,使产业结构位次从最初的一、二、三逐步转换过渡到二、一、三或二、三、一,最后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跃升,正是苏州经济成功的关键。(奚百川 丽江市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