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符合巴特勒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所经历的5个阶段性发展特征脉络十分清晰:1.探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属于丽江旅游的探查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有,纳西族学者和万宝于1981年5月牵头成立东巴文化研究室;1985年国务院批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乙类对外开放地区;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玉龙雪山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参与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丽江旅游的参与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90年9月丽江地区行署成立机场筹建工作指挥部,主要特征是先有自发性小规模海外背包客旅行者(受洛克、顾彼得等人影响),地方政府和群众开始有计划地参与涉足旅游。3.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撤地设市是丽江旅游的发展阶段,其中,1994年10月召开的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丽江旅游进入发展阶段的起点。4.巩固阶段。2003年是丽江旅游发展的分水岭,撤地设市与成为“一市三遗产”后,丽江旅游从发展阶段转入巩固阶段。5.停滞阶段。当前,丽江旅游已步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第五阶段——停滞阶段,2015年10月9日和2017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两次对丽江古城提出警告是明显标志。
丽江应如何应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挑战
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巴特勒提出,让旅游地重新进入复苏和上升通道的途径有2条:一是增加人造景观;二是开发新的资源。幸运的是,以“二山三湖一江一城一文化一风情”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体现了“多金字塔型”资源结构,具备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良好条件。更关键的是,丽江与“孤岛”式分布的旅游城市(如黄山、桂林、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等)不同,周边地区尚分布着规模大、品位高、组合度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茶马古道、藏羌彝文化走廊、大滇西旅游环线、大香格里拉、古纳西王国等跨区域文旅元素,使丽江具备了跳出自身一亩三分地,建设辐射滇、川、藏3省、区近60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这是丽江与其他知名旅游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跳出旅游地生命周期限制,实现可持续永久性繁荣的最大潜力、优势和较好途径。
当前,丽江旅游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迎接旅游地生命周期挑战,打造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需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主题公园、纪念馆类型旅游体验项目,增加文化内涵。如引进宋城千古情这样的大型文旅项目,创建徐霞客、洛克、顾彼得等名人纪念馆,讲好丽江故事;二是围绕“一体两翼二带(金沙江沿江风光经济带、丽攀大通道沿线风光经济带,含程海休闲度假区)”布局,实施“东西南北中”全面开放战略。1.以丽攀(川)大通道建设为契机,打开“东大门”,拓展川渝城市群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2.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机遇,交通先行,景区建设跟上,开辟连通怒江和“三江并流”腹地的旅游“西大门”“主战场”;3.重点加大“南大门”开放力度,强化同昆明和滇中经济圈的联系,提升昆大丽黄金旅游线;4.以丽香铁路、丽香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畅通“北大门”,发挥主动,强化合作,重点打造丽江—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线路;5.以4E级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拓展开放空间,打造枢纽优势,强化中部支撑,助力丽江发展。三是迎接以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为特征的全民大旅游时代,促动丽江旅游转型升级。其中,有两项工作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改革创新丽江古城征费方式,释放丽江旅游活力,激发市场潜力,营造更优环境;二是积极应对丽江坝区“水危机”,破解制约当前及未来发展的燃眉之急、后顾之忧。四是解决丽江旅游一业独大“非最优”问题,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变“旅游丽江”为“实力丽江”。
如何理解旅游的“脆弱性”
客观地说,旅游业环境依赖性强,有其“脆弱”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韧性”。1996年,丽江旅游遭遇“2·3大地震”后浴火重生。2003年,丽江古城面对“非典”,利用长达半年的旅游停摆期,不失时机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街道改造、管线入地、亮化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非典”之后迎来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4年至今,中国旅游先后经历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变数,但仍能强劲发展,逆势而上,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丽江旅游负面事件的发生、发展速度的放缓,主要是工业支撑薄弱、持续投入能力不足、旅游转型升级滞后使然。因此,在外部环境冲击面前,旅游业显得既“脆弱”又“坚强”,影响旅游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较多,但更大(最大)的危机往往源于自身内部而非外界。
什么是丽江“后水电”“后旅游”时期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