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观察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黑龙江 >

丽江旅游的全局性、非旅游性思考

时间: 2020-11-18 23:01 作者:浙江新闻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原标题:丽江旅游的全局性、非旅游性思考

旅游业是全球的第一大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因此,被寄予高期望。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在打造旅游支柱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丽江的实践也表明,仅靠旅游不可能走远。从全局性、非旅游性角度出发,引入“荷兰病”“资源诅咒”“旅游地生命周期”等理论后,丽江旅游的问题以及许多经济现象可以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什么是“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此。1982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登和尼尔瑞首次建立了“荷兰病”理论模型。所谓的“荷兰病”,是指一国一地某一初次产品行业异常繁荣导致其他领域经济衰退的现象。上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油气资源,政府加以大力开发,经济显现繁荣景象。然而,不久,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一枝独秀”和“一骑绝尘”不仅未能全面持续提升荷兰整体经济实力,反而严重地打击了农业和工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开始遭受通胀上升、出口下降、增长乏力、失业人数攀升等问题的困扰,国际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荷兰病”。20世纪下半叶,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纷纷出现衰退,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资源贫乏国家却持续繁荣,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反思,给出了新的解释。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奥蒂首次提出“资源诅咒”假说。该理论认为,多数自然资源丰富国家比资源稀缺国家发展更慢,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弱,原因是容易陷入经济单一、物价偏高、工业滞后、产业转型难的“陷阱”,如果未能选择科学路径、采取有力举措,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可能不是经济发展的“福音”,而是“诅咒”。目前,经济学界把“资源诅咒”研究重点放在成因、范围、传导机制等方面。

“荷兰病”“资源诅咒”的典型案例

“荷兰病”和“资源诅咒”的例子并不鲜见。20世纪中期,尼日利亚在可可、棉花、花生等农产品出口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之后因发现石油而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但因未能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造成农业萎缩、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停滞局面,1992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降为低收入国家行列;委内瑞拉是南美洲第一大产油国,近年来因受美国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双重打击,一夜间从高福利国家直接掉入“破产”边缘;巴西是全球自然资源禀赋最好的国家之一,咖啡、可可、甘蔗、玉米、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均为世界第一,却因忽视实体制造业,缺乏科技支撑,未能实现经济多元化,于2010年后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影响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翻身”。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受到“资源诅咒”的国家,根本原因在于,100多年来,美国发挥了政府的关键引领作用,执行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借助天然气、石油、煤、铜等优势资源就地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同时又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实现了资源在更高层级(工业化和现代化)上的成果转化,助推美国一步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荷兰是较成功治愈“荷兰病”的少数幸运例子。20年来,荷兰通过重视实体经济、鼓励创新、扩大就业、抑制工资上涨、缩减政府规模、调整福利政策等举措,才初步摆脱了“荷兰病”的阴影,但至今仍不敢大意。2016年,荷兰宣布禁止在新建建筑中使用天然气。2019年,为抑制“过度旅游”,保持城市的宜居宜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首都阿姆斯特丹暂停了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取缔了红灯区旅游体验项目,将著名的城市标志迁移至偏僻社区……

何为“荷兰病”型旅游地?丽江是否属于此类城市

2011年,中山大学教授左冰提出,发展旅游有可能产生“荷兰病”效应,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015年,云南大学杨懿、田里教授在《旅游地经济脆弱性研究》中提出了“荷兰病”型旅游地的概念。所谓“荷兰病”型旅游地,是指那些旅游产业异常繁荣,其他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旅游业的旅游地。“荷兰病”型旅游地具有经济发展滞后性、支柱产业单一性、外部经济依赖性、产业结构空心性、发展风险潜在性五大特征。1.经济发展滞后性。指旅游地经济欠发达,起初旅游业明显推动发展,但后来却因“旅游挤出效应”和“产业定位偏差”使经济处于低迷状态。2.支柱产业单一性。指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推进发展的不合理经济结构。3.外部经济依赖性。指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外部依赖性大。4.产业结构空心性。指从事服务性非物质生产比重远超物质生产部门比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旅游,旅游推高物价,“挤出效应”显现,忽视其他产业发展,是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的重要原因。5.发展风险潜在性。指旅游地经济面临着各种隐性风险。当外部因素良好旅游业蓬勃发展时,旅游业“一俊遮百丑”,但是,一旦出现变故波动,旅游业临近衰退边缘,旅游地经济就容易陷入停滞,甚至会导致整体性危机的爆发。

区别和判定一座城市是否为“荷兰病”型旅游地的衡量标准有3条:第一,产业结构是否单一;第二,旅游业是否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旅游收入变动对国民经济发展敏感程度是否偏高。经杨懿、田里教授测量评估,在三亚、黄山、张家界、丽江、阿坝5个州市中, 从2011年旅游收入GDP占比看,丽江最高(85.28%),之后依次为阿坝(73.55%)、黄山(66.26%)、三亚(56.47%)、张家界(56.14%),确认了上述地区均为典型的“荷兰病”型旅游地。从云南省内看,在昆明、红河、大理、保山、德宏、丽江、西双版纳7个州、市中,从经济发展敏感性排序、应对能力比较、脆弱性比较等3项指标上看,丽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两项指标均属最高,说明丽江是“荷兰病”型旅游地。

旅游地有生命周期吗?如何划分

回答是,旅游地有生命周期。目前,被业界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地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1.探查阶段。是发展的初始阶段;2.参与阶段。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开始有计划地介入旅游;3.发展阶段。成熟的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4.巩固阶段。游客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总量保持增长,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密切相关,部分既没有参与旅游,又深受高物价、交通堵塞影响的居民将会对游客和旅游行为产生反感;5.停滞阶段。游客接待量将达到最高,旅游环境容量趋于饱和或过饱和,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随之而至,旅游地良好形象被削弱,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6.衰落或复苏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旅游城市有变成“过气旅游地”和“旅游贫民窟”的危险,但若有新的空间和外力推动,旅游地也有可能重新进入复苏、上升通道。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经大量实例验证了的旅游预测解释模型,但并不绝对,这是由于不同旅游地情况千差万别、悬殊过大造成的。如1992年,根特等学者认为,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旅游区就进入了永久性成熟期,其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阶段都已持续地交织在了一起。又如,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等城市,这些都是成功超越旅游地生命周期限制的典型范例。1995年,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第一次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国内,他在研究锦绣中华和民俗村时指出,主题公园没有探查、参与、发展阶段,甚至没有巩固阶段,只有停滞、衰落或复苏阶段,游客的最高峰出现在第一年内,随后就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22 http://www.8s8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观察网 企业信息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编辑!QQ:40726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