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观察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法律法规 >

教师节专版|三尺讲台有桃李 一片丹心铸栋梁

时间: 2019-09-10 11:39 作者:314127396 来源:未知 点击:

   “三尺讲台有桃李,一片丹心铸栋梁。”他们是无私奉献的园丁,他们是默默耕耘的最美教师。今天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目前,烟台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14所,在校学生100万人,教职工9.2万人,专任教师7.6万人。今年,我市有4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8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向全市所有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烟台船舶工业学校王建东———

刻苦钻研勤创新改革方法奏实效

记者 庞磊 通讯员 汪晓清 摄影报道

 

 

 

 

    9月7日,刚刚参加完“2019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的王建东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学校汽车实训室。“徐肇宏的故障诊断还有点生疏,周于楠的拆装需要加强……”他一边默念着,一边准备着周一的实训课。

    1997年,25岁的王建东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毕业。二十多年来,他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的职教情怀,从一个普通的专业教师一路成长为汽车专业带头人、烟台市名师、烟台市最美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

    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相长的同时,王建东潜心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了实训教学的“五员六步”教学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学位”和工作的“岗位”零距离对接。他连续十年被聘为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探索创立了“ABC减法”训练法,指导学生获市赛一等奖3个、省赛三等奖1个。学生林亚霖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比赛获得国内组第二名,并代表中国到阿布扎比参加比赛,捧回一等奖。

    “热爱学生就要努力的塑造他,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15年的班主任生涯中,这是王建东牢记在心的话。他探索构建了重养成、重关爱、重教育、重标准、重班干、重激励的“六重”班级管理法,每天早走晚归,与学生一起生活、劳动,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每一名学生。辛梓轩(化名)曾是连父母都想放弃的问题孩子,王建东多次专门家访,了解他家庭情况,并开展了让他自己在身上找“亮点”的活动。一学期下来,辛梓轩像变了个人似的,从学习成绩到待人接物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帮扶10余名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或淘气厌学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脱贫致富,深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信赖。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学校样板班级,2次被评为烟台市优秀班级体。

    兢兢业业了20余年,最让王建东欣慰的是,一大批青年教师在他培养下,渐成中坚力量。在他组建的“王建东名师工作室”中,开展了国家级示范校、省示范校、省品牌专业、省教学团队等8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建设,构建了牛鼻子、换脑子、搭台子、架梯子、育苗子、结对子的教师培训“六子策略”,培养教坛新秀5人、学科带头人2人。2017年,他代表烟台市参加赴重庆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送教活动。在科研领域,王建东自费订阅了相关专业书籍资料近10种,他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获省优质课二等奖2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

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刘秋芳———

启喑耕耘廿九载矢志不移特教梦

记者 庞磊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刘秋芳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来到我国的第一所聋校———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29年来,她牢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启喑使命,呕心沥血地为“折翼天使”缝补翅膀,擎起他们展翅高飞。

    人们对听障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态度多是避而远之,甚至是歧视。亲友们不理解:在那个本科生稀缺的年代,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优等生为何要从事这样一份“没有希望”的工作。歧视也好,不理解也罢。在她看来,都不重要。刘秋芳怀着信念带着爱,开心地和她的聋孩子们整日“混”在一起,精心备课、上课,教他们数学、语文、英语、理科、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几乎所有的学科。

    多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她都拒绝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校长曾征询她的意见让她从事教研工作,她拒绝了。2004年,刘秋芳报考了北师大博士,成绩优异。2006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也曾向她发出盛请。

    为什么不为所动,非要留下来。刘秋芳说,在这里,她看到的是世界上最纯洁无暇的眼睛,她不忍心舍弃他们,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近30年的执教生涯中,刘秋芳担任过16年的班主任。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让刘秋芳至今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异常寒冷,一个自小失去母亲的学生说被子薄,晚上睡觉太冷。刘秋芳下班后,马上回家抱起自己崭新的婚被,顶风冒雪返回学校,给他轻轻盖上。第二天,这名学生动情的说:“老师,我从来没有盖过这么软和的被子。老师,您就像我妈妈一样,谢谢您!”那一刻,刘秋芳忍不住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刘秋芳曾担任过全校纪律最差班级的班主任,那时的她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刘秋芳坚守在学校根据不同学情进行个别化辅导,从行为养成、学习、纪律等方面督促引导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班级中有2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其中,一名叫刘盼的学生还代表国家到美国参加了世界聋人大学生滑雪大赛,为国争光。

    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2013年,学前班招收了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来自低保家庭的他,父母无力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用,只能每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刘秋芳得知后多方奔走,联系上济南军区医院,帮助孩子免费实施心脏手术,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免除了10多万元的经济负担。

    二十九载倏忽而过,刘秋芳将芳华奉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我期盼,有一天,他们飞翔的天空和正常孩子的一样辽阔高远。”

    烟台二中高中英语教师曲国红———

用责任和爱激励每一个学生

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从教29年,任学科组长17年、班主任9年,承担高三教学工作19年,曲国红本着“师者,父母心”的理念,把教书育人摆在第一位,倾情投入。她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曲国红一直潜心钻研业务,涉猎广泛,关注社会热点。她秉持终生学习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生活学习,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对生活怀有感恩心,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英语学习就是枯燥无味的单词的背诵以及成套语法学习的观点不同,曲国红的课堂上始终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不管是新闻热点,还是个人生活经验所得,曲国红都会认真探究,把它们整合成新鲜的课堂素材,引发学生兴趣,打造欢乐高效的课堂。热点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们英语能力的全方位输入,而且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其世界视野和跨文化意识。曲国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曲国红英语教学的精髓所在。

    作为学科组长,曲国红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带领学科团队成长发展。她所带领的团队英语成绩全市领先,她执教的烟台市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示范课,深受好评,在全市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29年的教学生涯里,曲国红先后将十几名学生送入清华、北大和国外顶尖高校,为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2019年高考,曲国红所带班级又取得了骄人成绩,全班100%过自招线,600分以上39人,39人考入双一流大学,其中,王崇瑜同学以692分全省排名前50的优异成绩考取北大数学系,高昀键同学以680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此外,她组织学科团队认真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近几年,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也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姚瑞宁同学获得山东省特等奖。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曲国红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是师德水平的“试金石”。曲国红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责任和爱激励着每一个学生。曲国红用她的执着与仁爱,书写了29年教书生涯中饱含真情的每一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优秀教师的内涵。

烟台十四中副校长周清翱———

牢记使命奉献高原

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周清翱是烟台十四中的一名音乐教师,1996年走上教师岗位,从教23年来,他三次选择援藏。2001年8月,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山东省第十批援藏教学队并任烟台领队,开始第一次援藏;2016年,中央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战略部署,周清翱知道这个信息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开启第二次援藏;2018年,带着“援藏”的这份大爱,他又主动报名申请了新一批的援藏工作,开启了他的第三次援藏。他如此深情地说道:“三次援藏,生命无悔!”

    2001年8月,周清翱主动报名参加了山东省第十批援藏教学队并任烟台领队、山东省第十批援藏教学队管理中心组成员。山东第十批援藏教学队的老师分别来自烟台、威海、东营、泰安、临沂,一共20人。其中,烟台有4名老师,周清翱是领队。告别熟悉的家乡和亲人,他跟队友们一起来到遥远的西藏,如何克服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在高原上学会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张“考卷”。

    他被分到了距离地区最远、海拔最高的拉孜县中学,这一年,他才23岁。他与三名烟台同志相互鼓励支持,扎实有效的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两年时间,他所带班级汉语文成绩增长了一倍。利用工作闲余及休息时间跑遍了拉孜县近70所学校和教学点,用实际行动向组织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为加快西藏教育发展,2016年,中央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战略部署,周清翱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想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再尽绵薄之力。这一年,周清翱38岁,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尽管心中有对父母孩子的牵挂,可他依然带着“援藏”的这份大爱一路西行,开启了他的第二次援藏之路。这一次援藏,周清翱是管理干部,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辐射带动及教育宣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参与了音乐社团课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自治区的前列,“山东教育”这张名片愈发闪亮。

    2018年7月,他开启了第三次援藏行程。他也从当年23岁的小伙,进入到了40岁的中年。“我们要将爱心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这里的孩子们,为这里的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他深情地说道,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援藏的意义向高层次升华,诠释好“援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

    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完全小学姜顺东———

不忘初心甘奉献致力援疆砥砺行

记者 庞磊 通讯员 石卫坚 摄影报道

 

 

    9月前夕,福山区教体局收到一封万里之外的感谢信,落款为疏勒县第二小学,这是回里小学教师姜顺东支教的第三站。一年来,姜顺东离家别子,远行万里,在黄沙漫天的新疆,撒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2018年8月,新疆自治区疏勒县第二小学大门外,姜顺东拎着行李箱,注视了好久才进去。“以前都是在省内支教,比如临沂、海阳等,来到新疆还是第一次,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师节前夕,正在新疆支教的姜顺东通过微信和记者聊起了当时的情景。援疆初期,疏勒县的气候极度干燥,姜顺东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流鼻血、哑嗓子是家常便饭。

    在海边土生土长的姜顺东,吃惯了家乡的海鲜、猪肉、白菜,突然换成了新疆的汤饭、炒面,肠胃一时适应不了,他连续一个多月闹肚子,体重锐减,还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症。面对这些困难,姜顺东暗暗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在困难面前,不许退缩,他用开朗的心态极力克服时差、水土不服等不利因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快进入角色。

    每到一所新学校,姜顺东先了解当地情况,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他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利用下午自习时间给他们讲一些名人故事和外面世界的精彩。“每当和学生们讲这些道理的时候,他们听得非常认真,慢慢知道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让姜顺东很欣慰。

    教学中,姜顺东把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切入点,严格规范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一笔一划耐心教授;体育课上,他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要点,怎样走,怎样跑,亲自做示范。课后,与他们一起做作业,一起研究新问题,使他们在极短时间内改变了懒散和精神不集中等坏习惯,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低起点、小循环、多反馈、高要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新路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一颗丹心,一生秉烛。”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姜顺东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重,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姜顺东希望,在接下来的援疆支教中,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播种在新疆孩子的心间。

    牟平观水镇埠西头小学郑杰———

20年初心不改守护“村小”

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1999年,烟台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毛头小伙郑杰来到牟平的西南端,进入原埠西头镇最南端的一所“村小”,一待就是20年。如今,毛头小伙成为双鬓现出白发的中年人,跟他一起分配来的16名教师或进城或调走,而他却依然奋战在这所“村小”的教学一线,用行动揽获了“优秀教师”“优秀裁判员”等多个称号。他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让学生们收获了一个个的美好前程。

    郑杰刚被分到埠西头的时候,初中校长就曾问过他“是否能留下来改教别的学科”,郑杰却回答“我是体育专业,喜欢教体育”。最终,他进入生金泊村成为一名体育教师。

    生金泊村四周全是荒山,校园里坑洼不平,体育训练成了问题。为了解决操场问题,郑杰和其他老师带着学生抬了一个月的石头,终于整出了一块平坦的地方。由于跑道整不出规则的形状,郑杰提出“四角式跑道”的想法,与老师们一起,愣是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才整出个像模像样的操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郑杰和老师们的努力下,操场中间居然还整出了个完整的篮球场。就在这个石头旮旯的操场上,郑杰的学生们屡次在区运动会、区篮球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04年,郑杰训练的男子篮球队在15所学校篮球比赛中取得第一名,并作为代表参加区篮球比赛获得牟平区第三名的好成绩。

    荣誉的背后是无悔的付出。每天6点,生金泊村的山头上都能看到郑杰带着学生训练的身影。由于郑杰的家距埠西头有80里路,为了便于每天训练学生,他平时晚上都住在学校。白天和学生们一起训练,到了晚上陪他的只有一位70多岁的守夜老人和屋外的一条狗。从家到学校,只有一辆大巴车,终点站距离学校还有十多里路,幸运时他会搭上去往生金泊村的农用车,多数情况下,他只能跑步到学校。因此连周末回家的次数,都没有在大学时多。他从未抱怨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山里的孩子们多一条成才路。

    生金泊村有个小姑娘叫张楠楠,从小像男孩一样爱跑爱跳,就是对文化课不感兴趣,郑杰引领她走上了以体育为专业的学习道路。为了能让她认真学习文化课,郑杰抓住了她喜欢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的特点,告诉她,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将无缘比赛。张楠楠一改往日的懒散,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努力训练,最终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从事着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张楠楠的爸爸逢人便说:“幸亏有了郑老师啊,要不是他,我闺女还不知道出息个什么样呢!”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埠西头村有个叫矫帅的学生,曾经在同学口中是个有点“潮乎”(方言,不聪明的意思)的孩子,郑杰在体育课上发现他特别爱跳,爆发力很强,便向体校推荐了他。最终,矫帅在2018年的全省运动会上取得了划艇项目两个冠军、一个亚军的好成绩。2013年3月,郑杰被授予“烟台市先进基层体育教师”称号;2017年8月获“烟台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体育教师郑杰获得了很多奖项:区级、市级优质课、体育与健康德育课例一等奖、“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裁判员”等,他用这份教育的热情和坚持,为众多学生照亮未来,给孩子们提供了人生的多个可能。

 高新区实验小学张丽丽———

用爱心重树学生自信

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怀孕9个月仍坚持进修,却在外地独自迎来孩子降生;考虑到工作需要,她只身带着吃奶的孩子与爱人两地分居……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张丽丽用一份执着坚守在教育一线。虽已荣获“教学能手”“名师”“先进”等称号,仍一步一个脚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个人对事业的拼搏能到什么程度?看看张丽丽便知一二。那一年,张丽丽怀着9个月身孕踏上去济南进修学习的列车时,她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小名人”。在生孩子这件大事上,她没听从家人的劝阻,为了教育事业坚持进修。由于路途遥远和学习劳累,她在进修的第五个晚上就被同学送到了医院———孩子早早地出生了,却没有亲人在身边。当家人第二天来到医院时,看着咬牙硬挺过来的张丽丽,一家人眼泪直流。省教育学院的领导听说此事特地去医院看望,特批她可以在医院自学并参加考试。张丽丽对教育的这份坚持,感动了每一个身边人。

    休完产假后的张丽丽被调到其他学校任教导主任,可学校离家很远,交通不便,遇上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家里还有个吃奶的孩子……种种困难都没有动摇张丽丽对教育的执着,在别人不理解的声音里,她给孩子断了奶前去学校就任。“别人说你图个啥,工资也不多拿,来回奔波没意思。我觉得这是党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张丽丽说。就这样,她带着吃奶的孩子,为了教育一直和爱人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

    在这份初心的驱使下,张丽丽用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她曾两次获得“莱阳市优秀教师”“莱阳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莱阳市学科带头人”“烟台高新区政府嘉奖”,还曾获得过“莱阳市教学能手”“莱阳名师”“莱阳市先进教研组长”“烟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先进个人”“烟台高新区名师”“第三批烟台名师人选”等荣誉称号。

    在日常教学中,张丽丽的一切行事以学生为中心。2018年11月,张丽丽的嗓子一直处于沙哑状态,医院确诊为声带息肉。医生要求她术后不能说话,要休息三个月,可她却没因此请过一天假。看着张丽丽的真情付出,学生们感动地说:“老师,您打手势吧,我们看得懂。”众多家长闻讯专门来到校表达感激之情。

    2018年,张丽丽发现班里有个叫文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总是害羞、不自信。她立刻家访了解情况,得知文佳父亲患有严重的脑梗塞,生活困难导致孩子十分自卑。于是,张丽丽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鼓励,终于使文佳走出自卑,从一个学困生发展为一个优等生,重树自信心。文佳妈妈曾哭着说,遇见张老师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张丽丽所教过的每一个年级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她也被年年评为优秀班主任,她所讲的《有余数的除法》《等量代换》被评为“烟台市优质课”,《认识分数》被评为“烟台高新区优质课”,在莱阳工作期间,共执教莱阳优质课、示范课9节,评为“莱阳名师”以来,每年都在假期间为新教师进行培训。她曾在2011至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她用爱筑起教育事业的高楼,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甘愿无私奉献。

蓬莱易三实验小学杨永丽———

用执着奉献换来集体荣誉

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从一线教师、教导主任、主席名师到教学副校长,蓬莱市易三实验小学教师杨永丽的25年与教书为伴,她对教育的坚持让一个个头衔接踵而来:“蓬莱市教学能手”“蓬莱市优秀教师”“烟台市教学能手”“烟台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教学能手”……她凭着“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的理念,带动全校教师不断前行,为教育事业凝聚出最大合力。

    1994年,杨永丽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进入蓬莱易三实验小学,刚入校没几年,便频频拿下省、市优质课一等奖。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她开始反思固有的教学模式,逐渐从讲授式的课堂模式向“大问题、大板块、大空间———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来完成这一教学上的蜕变。

    “那时一个月看的书,相当于平常一年甚至两年的读书量。”杨永丽说,每晚睡前,她会把翻阅的资料整理好再摘记在笔记本上,这是她必做的功课。笔记本就放在床头,如果深夜里有了一点感悟,她便赶紧开灯记录,以便第二天修改。

    在这日以继夜的备课探索中,发生了一件她口中“有趣”的事。有一天凌晨4点,她又起床备课,门外突然传来剧烈的响声,她也没多想,甚至连起身查看的想法都没有,便又埋头在教材里。直到天亮,丈夫值班回来在客厅大喊:“小偷都进家了,你还备课?!”她这才发现,客厅窗户已被撬开,楼下两家住户被盗。她家因那一盏凌晨亮着的备课灯,把小偷吓跑了。

    杨永丽白天对着学生、晚上对着镜子,试讲了一遍又一遍,积累了满满的教学经验,坚定了她在“开放”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她的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瞻前顾后,构建纵横联通的知识网”“巧妙地创设情境,使生活经验变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课程改革背后,是她全心为教的付出。

    2009年,杨永丽被调到教导处,分管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教导主任既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带动全校数学教师不断前行。于是,她又踏上尽己之力、成全他人的转型之路。

    她为教师们量身定制成长套餐,通过搭台子,指路子,补方子,一句句指导、一个个环节理顺、一节节课过关,帮助她们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完美蜕变。

    正是由于对教学工作的这份专注,杨永丽带着一众教师快速成长,她们有的被评为蓬莱名师、烟台名师,执教省市级若干示范课;更有多名教师在她的帮助下,登上山东省优质课讲台。大家时常拿着证书对她打趣:“你这个‘杨扒皮’呀,磨掉俺们一张张皮,换回一本本红皮书。”

    为了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她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和50多名教师面对面谈话;走进10所名校“取经”;针对问题设计了14项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3次邀请教育局走进学校研讨方案……最终,她创设了易三实验小学“三级教研”模式(学校、学科、教研组)提升了教学水平。正是这份对教育的热爱,让杨永丽成为学生和老师们心中那个最美的教师。

   长岛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李丽———

四年三次大手术仍坚持一线

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吕庆波 摄影报道

 

 

    从教23年,她一直奋战在海岛职业教育第一线,连续1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连续15年送高考班。曾两次主动要求前往最偏远最艰苦的海岛支教;即使身患重症,四年经历三次大手术仍谢绝调整一线教学岗位的照顾;作为志愿者培训军人、干部、职工、渔嫂等13000多人次……长岛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李丽是“全海岛的李老师”。

    北隍城岛是山东省最北端的海岛,坐船需要5个小时的航程。岛上教师资源稀缺,由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几乎没人愿意去。李丽却“偏向虎山行”。1999年,她主动提出去北隍城支教。

    第一次去北隍城岛,李丽就见证了风浪惊险和晕船痛苦。船遇大风浪,甲板上的蔬菜等货物瞬间被大浪冲进海里。从没经历过如此大风浪的李丽早已呕吐得翻江倒海,到了岛上,她被人背下了船。就在这种情况下,她仍坚持当天就开始上课。由于教师少,她经常两三个月不能回家。想家的时候只能远眺长岛,独自流泪。

    岛上条件艰苦。人们喝的是苦咸水,李丽强忍着咽下去。由于交通不便,小岛经常二十多天不通航班,岛上蔬菜断了供应,她和老师们的一日三餐就靠啃咸菜咸鱼饱腹。岛上不通长电,每到冬天,早晨起床,脸盆和牙缸里就结了冰。李丽就用敲碎的冰碴洗脸刷牙。就这样,李丽在结束北隍城岛一年的支教后,又前往砣矶岛支教两年,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

    在学校里,李丽长期担任班主任、旅游科主任,每天6点她准时到校看学生起床、跑操,晚上照看自习、检查宿舍。自己的孩子却没时间照顾,被送到了寄宿制学校,只有节假日母女才能见上一面,每当想起这些,她都觉得扎心地难受。

    长期连轴转让她积劳成疾,最近四年她连续查出重大疾病,仅是大手术就做了三次。每次术后,领导都劝她多休息,可她心里始终放不下班级和学生,每次都是刚拆线便拖着虚弱的身体抓紧上课。忙碌和操劳让严重贫血找上了她,发病时虽然“难受得想死”,可每次熬过最艰难的时刻,便立刻出现在工作一线。学校几次提出照顾,想让她别再继续最累的班主任工作,她却始终没有同意。

    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难做,只有靠爱心和经验才能胜任。李丽的一名学生曾因父母感情原因,情绪郁闷暴躁,四处打架,学校劝他主动提出退学。可她不想放弃,不断找学生谈心却没得到明显效果。后来,学生母亲去世,学生哭得肝肠寸断,李丽连续几天全力以赴帮忙料理后事,又带他回家吃饭。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变了,他说:“妈妈走了,可我又有了一份母爱,是李老师给我的,我一定珍惜。”最后,这个孩子不但没有辍学,还被挑选去当了兵,成为士官,如今有了幸福的家庭。他说:“如果没有李老师的不弃不离,我可能早就在监狱里了。”李丽转化了十多名这样的顽劣学生,也因此,被推荐为烟台市名班主任培养人。

    说起荣誉,李丽还曾多次在烟台市职教系统教师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志愿者”“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烟台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烟台市技术能手”“烟台市青年岗位能手暨新长征突击手”“烟台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爱华国学培训学校校长李荣———

把爱好做成事业

记者 李京兰 摄影报道

 

李荣(右一)

 

    2013年,秉持 “爱孩子、爱国学”的初心,李荣在烟台创办了爱华国学培训学校。6年来,爱华国学培训学校始终坚守着“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初心,以“真心为孩子、用心办教育”的实践理念,以“大爱大德大情怀、育人育才育圣贤”的实际行动,决心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典型,李荣和她的教学团队,带着初心和使命播下了烟台国学教育的种子,诠释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创新与探索。

    谈起办学初衷,李荣表示:“我从小热爱传统文化,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社会环境的国学教育创新之路。”爱华国学培训学校始终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建立了“教研、教学、教材、教师”一整套高效适用的教育模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为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精准传承,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和思想品德,李荣和她的团队做了大量教研工作,精心编辑出一套少儿国学教材。并与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合作,邀请高校教授和退休老教师到爱华义务教学,支持国学的传承发展。在特色教学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走进了爱华国学培训学校,一起学习经典,一起学以致用、力行善道。

    深受国学经典滋养的李荣,不仅自身沉醉其中,更是将“至善臻美”的美好愿望贯穿到办学全过程。办学过程中,她坚持“负责一时,更负责一世”的理念,把对“养正育人”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养其心,更养其行、养其志,竭力让孩子从国学教育中汲取更多精神养分;自从办学以来,她坚持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以“大爱大德大情怀、育人育才育圣贤”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爱华国学培训学校的少儿课堂、家长课堂、师资培训课堂、社区文化课堂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思想政治课堂的配套和服务,效果显著。带着这份初心和责任,李荣把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做成了一份充满爱的事业。

    爱华国学培训学校办学6年多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礼貌、爱读书,孝亲尊师、品行端正,无论是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广受赞誉,很多学生在市里举办的国学赛事、口才演讲大赛中获奖,有的学生还代表烟台参加全国围棋、传统射箭比赛获奖。李荣说,“通过对国学系统的学习,孩子们的价值观有了坚强的支撑,这种支撑赋予孩子们应对人生道路上挑战与挫折的能力,这是有成就感的事。”

   

(责任编辑:314127396)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22 http://www.8s8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观察网 企业信息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编辑!QQ:40726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