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赋予每个七夕浪漫色彩。在胶东地区,人们围绕着七夕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卡巧果,夜观天河、牛郎和织女星,穿针引线乞巧等,十分热闹。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经过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的味道,是香甜的。因为七夕节里,制作巧果是不少胶东人的习俗。早在几天前,家住莱山区的居民张莉就开始为制作巧果做准备了。 昨天一早,就开始忙活了。和面,发面,卡模子,放烤箱,一上午的时间里,一大盆香喷喷、热腾腾的巧果就做好了。“给女儿和邻居孩子穿上一串,挂到脖子上吃,这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张莉说。
作为一名80后,张莉对于七夕的回忆没有爱情的浪漫,都是家庭的温馨。那个时候每到七夕,妈妈都会做很多巧果,“有小篓子、小花猫、小鱼,各种形状,比过年还要开心。”张莉说,自己毕业工作后,七夕无法回老家,便再也没有吃到过巧果。有了孩子之后,她每年都会亲手做一锅巧果,分给同事、邻居和朋友,虽然烤箱代替了烧火炕,但是快乐不变。
越来越多的人怀念巧果的味道,这也让巧果成为七夕前后的畅销食品。昨天上午,记者在芝罘区桃花街一家蛋糕店看到,巧果卖得很是火爆。店主告诉记者,中午的时候巧果脱销了,五六个人排队等巧果出炉。
制作巧果离不开模子。福山区民俗专家韩月湖收藏了数百个模子,不仅图案漂亮美观,而且寓意丰富深刻。模子图案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的,图案蕴含着民众的美好祈盼与祝愿,祈求女子心灵手巧,孩子健康漂亮,家庭团圆,多子多孙,吉祥如意,姻缘美满,幸福一生等。“这里面每一个图案,都有特殊的寓意。”韩月湖自豪地说,他收藏模具已有20多年的时间,这些模具都是他从村里“寻宝”寻来的。“现在会做巧果模具,又懂得其中含义的老艺人很少了。”韩月湖说,他正在研究这些图案的含义和做法,打算尝试自己做模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七夕的“味道”,更是甜蜜的。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如今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我小时候,七夕节的夜晚,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星星,还要站在葡萄架下,据说那样可以听到他们讲话。”家住芝罘区的市民刘静告诉记者,尽管一次都没有听到他们讲话,但至今很怀念那时候的感觉。七夕节还有一些人有晚上拜月的习俗,过去有很多没出嫁的姑娘,晚上就组织在一起赏月,大伙对着月亮说几个期盼的愿望,希望能够实现对今后生活的向往。总之,盛夏时节,这个浪漫的节日寄托了世人对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古代,七夕还有穿针引线乞巧,砂中取针乞巧,种五谷乞巧,剪纸乞巧,喜珠乞巧,拍手歌谣乞巧,制作神仙引子(酵母)以及乞巧品等民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责任编辑:31412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