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已完成,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已先后投放人工鱼礁1500多个、23700多空立方、30多米长废弃渔船构建的船型礁斤20艘、11760空立方。不仅如此,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每年耗费数十万元购买牙鲆、黑鲷、黑鲪、黄盖鲽、海参、鲍鱼等鱼苗投放海洋牧场,恢复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生态链。蜈支洲岛旅游区为建设海洋牧场投入资金量达3000余万元,形成了1000亩的海洋牧场规模。
“互联网+”助力万亩海洋牧场建设
升级旅游3.0版注入科技元素
“三亚计划建造的8个海洋牧场已建设了4个,目前建设规模最大、管理最好的是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章华忠称,“蜈支洲岛旅游区愿意在海洋牧场方面投入资金、人力去管理,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拍摄、收集海洋牧场变化的影像资料,而不是把石头扔进海里就完成了海洋牧场建设”。
与国内山东、大连等省市打造的海洋牧场不同的是,三亚海洋牧场并不是为了发展第一产业的渔业养殖规模,而是通过给鱼儿造房子丰富海钓、潜水观光等海洋休闲观光产业元素,使海洋牧场成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通道,提升海洋资源在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效益。
章华忠认为,三亚的海洋牧场建设是人类对大海慷慨赠与的一种回赠,无论是谁建设,都是属于人类的公共财富。海洋牧场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利于旅游区发展各类海洋休闲项目,更是对海洋资源的一种保护,为三亚升级旅游3.0版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元素。
目前,三亚对于海洋资源的休闲观光开发仍处于海上娱乐运动、海钓、潜水观光等初级阶段,随着我国游客对于海岛度假旅游的需求剧增,现有的海洋观光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游客对“玩海”的需求,亟需产业、项目的观光升级。
孙林在谈及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未来时表示,“我们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实现旅游业发展,同时还必须要推动产业的提档升级,要做好这一切,就必须让海洋牧场具备规模效应”。目前,蜈支洲岛千亩的海洋牧场规模还难以支撑海洋休闲观光产业的提档升级,因此蜈支洲岛计划在现有的海洋牧场规模基础上,围绕蜈支洲岛周边海域建设打造一个万亩海洋牧场,为未来的“海底村落”“海底公园”、“海底沉骸”等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孙林称,蜈支洲岛旅游区从资金实力、运营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扩大海洋牧场规模、探索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能力;积累实践丰富经验以及影像资料,不仅可以给国家相关科研单位提供支持,也可以为我国其他热带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可推广的模式。
“规模性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能给海洋生态修复带来规模性和可持续性效应,更为海洋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章华忠认为,无论是经营性海洋牧场,还是公益性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一项投资大、维护周期长、经济效应低的投资,对于企业实力、管理能力有着极大的考验。
据悉,除了管理手段的科技化外,蜈支洲岛旅游区还计划在符合海洋生态圈的前提下构建出一个神奇的海底国度,通过音乐、饵料驯化鱼群,形成全新的人工鱼礁潜水区域。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确定万亩规模的规划目标后,旅游区将借助“互联网+科技”对海洋牧场实施科学管理,运用远程智能化监控与检测技术,还会建立海洋多样性档案,长期设立固定观测点位,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控报告,为蜈支洲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成为南海相关科研数据收集的最佳实验基地,在相关科研机构在线发布海洋牧场海域环境质量参数和海底动态视频,为海洋牧场及海洋生态保护科普做出贡献,为三亚旅游业态3.0版带来全新元素的海岛观光度假项目。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