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亚进入全国首批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城市。蜈支洲岛旅游区作为首批“无废旅游景区”创建试点单位,通过一系列“无废”措施来提升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无废旅游景区”创建,助力三亚“无废城市”建设。
作为海岛型景区,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景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本钱。保护好海岛周边环境是蜈支洲岛发展永恒不变的宗旨,尤其是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为此,蜈支洲岛旅游区多个涉海部门均制定了详细的海洋环境监控方案,明确分工,区域管理,定期清理景区周边海域及人工鱼礁区域渔网、绳子、塑料制品等固体废弃物,并将打捞上来的海洋垃圾进行分类、拍照及统计,最后进行集中处理。
2010年成立的海洋部主要承担着景区海洋垃圾清理、海洋环境监控、海洋牧场维护和海底珊瑚移植等方面的工作。自创建“无废旅游景区”以来,景区管理层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海洋部的各项工作制定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海洋垃圾力争达到发现即清理,绝不留2天的状态。由原来每个季度清理一次提高到了每月清理一次,整个岛屿清理一次需要一周时间。
早上9:30左右,海洋部准时出动下水。2人携带剪刀、网袋进行水下切割、打捞,1人负责水下搬运,1人在船上协助更换气瓶、搬运渔网和安全警戒。每次工作需要3-4人在3-30米之间的水下作业,相互协助,同时进行,一天就要清理10公顷的范围,每次最少能清理出30多斤的渔网。
海洋部清理海底渔网
有一次,王丰国和同事一起作业,居然绕了半个岛的海域从海底清理出一张1500米的渔网。“每次看到渔网上的鱼类大部分都已经死亡了,我很心痛,我们努力保护这片海域,但总有人非法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海洋部经理王丰国说道:“尤其是三层粘贴网,危害很大,透明、网眼孔径小,对鱼类资源破坏非常严重,只要有鱼类经过基本跑不了,号称‘断子绝孙网’。”
三层粘贴网坐沉海底,网具底部挂靠珊瑚,强行提拉就会对珊瑚造成极大破坏,而海底清理也不像陆地可以使用一些机械进行工作。因此,潜水员不得不潜入18米的深水区利用刀具进行人工切割清理,如操作不慎,还会被渔网粘贴住,对清理人员造成极大危险。而渔网内还有可能粘贴到毒性很强的不明物种,蜇伤清理人员,严重者还会送医治疗。因此海洋清理是一件十分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但这份工作王丰国及他的团队就已坚持了10年。
而这支海底“清洁队”总共也只有5名成员,每天中午仅有1小时的午餐及休息时间。因为比起休息,他们更想在光线好、能见度好的情况下,多清理一些海洋垃圾,这种迫切的心也是每位海洋守护者的心声。而到了捕鱼旺季,海洋垃圾增多,海洋部便会在各涉海部门的配合下,齐心协力做好海洋垃圾清理工作。半年多以来,海洋部已在蜈支洲岛海域清理出至少800斤海洋垃圾。
除清理工作外,海洋部和潜水部还要承担起海洋环境监控的任务,如发现长棘海星、核果螺等珊瑚的天敌,就要及时清理,以此保护珊瑚能够健康生长。而在游客体验潜水时,蜈支洲岛也在践行着“多一名潜水员,就多了一位海洋守护者”的理念,严格要求游客不能触碰珊瑚,不能丢弃垃圾,并鼓励游客主动捡拾海洋垃圾。既要让游客感受大海的美,也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传递下去,这也是蜈支洲岛每一个潜水员的使命。
三亚海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针对国际热点关注的海洋垃圾问题,三亚正以白色污染综合治理为抓手,通过“禁塑”专项工作方案、河道垃圾清理清运等,减少陆源垃圾入海。拟出台“海上环卫”工作方案,创建滨海景区、邮轮、海岛、渔村等绿色海洋细胞工程,建设“无废岛屿”。
蜈支洲岛依海而兴,开发和打造了一系列涉海项目,并因此受到游客喜爱,故而深知保护海洋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成立初期,景区便先后斥资修建了冬、夏季码头,轮换使用,保证航道及码头区域的海底生态得到休憩和恢复。同时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避免了各类污染物对海岛周边环境产生破坏。
近年来,景区更通过实行禁伐树木、禁止捕捞、全岛禁烟、控流限流、推行扫码检票、使用易降解的环保纸杯、成立“文明旅游纠察队”、携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净滩和海洋科普宣传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无废旅游景区”创建,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未来,蜈支洲岛将以海洋生态恢复为核心,在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牧场团队技术支持下,着力推进“渔旅融合”,在热带海洋牧场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开放的海底生态公园,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筑梦深蓝。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